首页 > 资料 > 专题 > 以往专题 > 2010年专题 > 杨洁篪外长出席有关会议并访问土耳其、塞浦路斯和法国

变化中的中国与世界——外交部长杨洁篪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2010-02-06 07:51

变化中的中国与世界
——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的讲话
外交部长 杨洁篪
(2010年2月5日,慕尼黑)

主席先生,
女士们,先生们:

  新年伊始,很高兴有机会出席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与各位就事关当前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大问题交流看法。

  回首21世纪刚刚走过的10年,世界变化之大,之深刻,注定要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而中国无疑是这变化图景中的重要元素。这些天来,我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听到有关中国的话题。许多人都在问,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将如何与世界打交道?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因此,我想先从中国谈起。

  就在几个月前,我们刚刚庆祝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这是历经艰辛探索而开创出一条全新发展道路的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GDP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长,使2.35亿人摆脱了贫困。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同世界从相互隔绝到利益密切相联的历史性转变。

  今天的中国尽管实现了巨大发展,但困难还很多。中国存在的弱点和挑战我们自己看得最清楚。中国人均GDP刚刚超过3000美元,居世界104位。发展不平衡问题还很突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远不能代表中国的全部,很多农村和偏远地区还很落后,还有1.35亿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1000万人没有用上电。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真正实现现代化还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艰苦努力。为了让13亿人过上全面小康生活,我们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出于自身和世界长远利益的战略选择。

  中国发展了,对世界是机遇,而不是威胁。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会公正地记录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从古至今,“和而不同”都是中国人民十分珍惜的价值,所谓“国强必霸”的逻辑既有悖于中国的历史,也有违中国人民的意志。当代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我们一贯坚持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坚定奉行自卫防御的核战略,始终恪守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明确承诺无条件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军力建设的目的是明确的,就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确保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顺利进行。

  中国发展了,仍将坚持平等待人,绝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世界上的事情由一两个国家说了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一贯倡导并践行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应互相尊重、平等相待。我们主张的平等,不仅是形式上的平等,更是实质上的平等,要用开放的心态看待和包容世界的多样性,尊重别国价值观和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尊重别国的核心关切,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将心比心,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时,我们也会坚持原则,捍卫自己来之不易的平等权力和正当权益。

  中国发展了,将会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绝不会做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事情。我们深知,在这个日益相互依存的世界上,中国的前途命运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共赢,才最符合自己和别国的利益。中国在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同时,承担着越来越多与本国国力和地位相符的国际责任。我们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推动成立了1200亿美元的亚洲外汇储备库,对外签署了6500亿元人民币的国际货币互换协议。我们免除了49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债务,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的援助。我们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累计向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上万人次,现正在执行维和任务的有2100多人,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国维和部队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不久前海地大地震中,8名中国维和人员不幸罹难。中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我们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积极力量。

  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的历史性变化是与世界的发展变化相伴生的。过去10年,我们所处的世界经历了怎样的变化?随着多极化、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从未如此强劲,各国命运从未如此紧密相连,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从未如此深入人心。全球化带来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各种问题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前景还不明朗,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显现,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存在,一些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久拖不决,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面对变化了的世界,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合作的姿态谋对策。要树立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合作观,有效维护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力;树立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利益观,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的方向发展;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安全观,互相尊重对方的安全利益,实现共同安全;树立相互借鉴、求同存异的文明观,推动不同文明和发展模式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树立相互帮助、协力推进的环保观,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为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当前尤其要处理好几个突出的热点和全球性问题。

  近来,朝鲜半岛核问题形势有所缓和,重启六方会谈、继续推进半岛无核化进程面临机遇。朝核问题复杂敏感,涉及各方利益,只有通过对话协商,通过政治外交手段,以和平方式解决,才是符合各方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各方应共同努力,继续接触对话,显示灵活,为重启六方会谈创造条件和气氛。中方愿与有关各方和国际社会一道,为实现半岛无核化、有关国家关系正常化、维护东北亚地区的长治久安作出不懈努力。

  我刚刚代表中国政府出席了在伦敦举行的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阿富汗和平重建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面临恐怖主义回潮、毒品走私猖獗、重建进程缓慢等严峻挑战。实现全面稳定,需要阿各界和国际社会艰苦努力。中国作为阿富汗的友好邻邦,乐于看到一个和平稳定、独立自主、发展进步、睦邻友善的阿富汗,将继续积极参与阿富汗重建进程,与国际社会一道为阿富汗早日实现稳定和发展而努力。

  伊朗核问题发展到了一个重要阶段。有关各方应从大局和长远出发,进一步加大外交努力,保持耐心,采取更加灵活、务实和主动的政策,通过对话与谈判全面、长期、妥善解决伊朗核问题,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和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方愿与国际社会一道,继续为推动解决伊朗核问题发挥建设性作用。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回顾世界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只有不到10亿人口的发达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但全球资源和生态却付出了沉重代价。这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取得了积极成果,但远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各方应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下,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巩固《哥本哈根协议》凝聚的共识,切实兑现各自承诺,做出各自努力。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我们在1990年至200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的基础上,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如此长时间内这样大规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政府言必信、行必果,将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甚至超过上述目标而努力。

  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

  德国是我此次欧洲之行的最后一站。此刻,身处欧洲历史名城慕尼黑,我想谈谈对中欧关系的看法。今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35周年,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中欧之间已经建立起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当前,伴随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欧关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双方互为最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之一,在推动多边主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方面拥有广泛共识,在解决气候变化等诸多全球性问题上需要密切合作。中欧共同利益在扩大,在全球事务中的共同责任在增加,合作的基础在巩固,交流协作在加强,这将赋予中欧关系更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欧洲,始终把对欧关系作为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之一。我们高兴地看到,随着《里斯本条约》正式生效,欧盟一体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我们乐见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影响,也期待着与欧方共同开创中欧关系更美好的未来。

  中欧关系的未来,有赖于双方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把握彼此关系,珍惜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局面,使其不因一时一事受到干扰;有赖于双方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照顾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也有赖于欧洲更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认识到一个发展的中国对欧洲是机遇,而不是挑战。我们并不期待双方在所有问题上看法一致,有分歧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秉持开放包容精神,共识必将大于分歧,共赢必将大于摩擦,合作必将成为主流。

  德国是欧洲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中德关系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德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契机,加强各级别沟通和磋商,深化务实互利合作,两国关系保持了积极向上的发展势头。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各种严峻挑战,我们愿与德方一道,着眼大局,立足长远,增进互信,密切合作,将中德具有全球责任的伙伴关系推向更高水平。

  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

  德国文豪歌德曾经说过,“单枪匹马总归无力,合群永远是仁者的最高需要。”站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起点,我们迎来了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新时期。和衷共济、合作共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各国实现安全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并肩努力,携手合作,不断推进全球的普遍安全,开创人类繁荣进步的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