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专题 > 以往专题 > 2011年专题 > 温家宝总理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并访问文莱

中国与亚细安国家的协作与争议

《联合早报》发表驻新加坡使馆新闻参赞林先江署名文章

来源:(驻新加坡使馆) 2011-11-23 20:28

  2011年11月23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刊登驻新加坡使馆新闻参赞林先江题为《中国与亚细安国家的协作与争议》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中国与亚细安国家的协作与争议

  今年是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对于中国和东盟而言,20年又意味着什么?简言之,它意味着变革、友谊和繁荣。

  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之日起,双方关系发展突飞猛进,中国在1991年到2003年,从东盟的“贵宾国”成为“磋商伙伴”,至“全面对话伙伴”,直至双方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仅用了12年,充分证明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加强及对彼此的高度重视。20年来,中国和东盟坚持睦邻友好,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应对一次次危机与挑战,不仅为双方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更为促进亚洲区域合作及建设东亚大家庭做出不可忽视的成绩,在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点在世界经济危机仍具威胁的今天,显得尤其亮丽和耐人寻味。

  多面协作齐发展,共同应对新挑战

  中国东盟关系蓬勃发展给双方人民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随着双方关系不断密切,很多直接受益于双方关系发展的真人真事不断见诸报端,那些因搭乘中国东盟关系“顺风车”而致富的个人和发展壮大的企业在中国和东盟各国比比皆是。随着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不断累积,众多创业、就业机会被源源不断创造出来。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从1991年79亿美元升至2010年2928亿美元,增长了37倍。中国目前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10年,双方人员往来达1134万人次。东盟现已成为中国企业重要投资目的地,东盟各国也将中国发展视为难得机遇。

  更为可贵的是,中国与东盟在共同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也很好地维护并促进了地区和平与发展。中国提出的“互信互利,平等协作”新安全观获东盟赞赏和认可。双方还针对伴随全球一体化发展而产生的新课题新挑战,在应对公共安全和卫生、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领域进行了紧密合作,成为本地区发展不可缺缺的一大保障。同时,双方在ARF、10+1、10+3及各类国际组织框架内始终保持密切协作,中国支持东盟2015年建成东盟共同体的目标,双方共同携手开启了东亚合作进程,建立起区域外汇储备库和亚洲债券市场,积极推进东亚自贸区建设,使东亚成为亚洲区域合作的引领力量。

  20年过去了,中国和东盟乃至世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说20年前,由于东盟的政治勇气和中国的外交努力使双方迅速走出“冷战”的铁幕,20年后的今天,一道若有若无的障碍仍阻挡在中间,它的名字叫疑虑。

  今年9月29日《海峡时报》社论曾这样写道,中国参与东盟发展内部互联互通建设是中国在东南亚实施“魅力攻势”的一部分,尽管这令人高兴,但中国将因此获得影响力,并将在未来与该地区打交道时掌握潜在的主动权。东盟需发展自己的互联互通,才不至变得脆弱。

  应客观了解中国发展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62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体国家面貌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也引发关于中国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无数评论和判断。面对中国这个拥有5000年文明、13亿人口,同时经历充满屈辱和挫折的近代发展历程的东方国度,我们究竟应如何对其客观公正地观察和解读?

  我们从一组中国与东盟对比数字中更能准确把握中国发展的特点:

  ——中国2010年GDP总量约6.04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但中国人均GDP仅3000多美元,居世界百名之后,而新加坡、文莱分别占世界第15和第26位,远居中国之前。此外,中国还有1亿多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

  ——在进出口贸易方面,中国2010年总额近3万亿美元,在世界名列前茅。但中国仍处在制造业低端,1部苹果手机在新加坡可卖到至少200新元,但生产它的中国企业仅获3.6%分成。

  ——近5年来,中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约1000万,失业人数高达2亿。而新加坡失业率仅2.2%。即使是失业率达到7.8%的印尼,失业人口约1800万,仅是中国的11分之一。

  ——中国仍有8-9亿农民,目前涌向城市的农民工高达1.3亿。中国城镇化道路仍然漫长,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亟待解决。反观东盟一些国家,不存在中国上述突出现象和问题。

  我们必须承认,中国今天仍是一个面临繁重发展任务的发展中国家,要建成13亿人居者有其屋、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全面小康社会,中国仍需跨越很多困难和挑战。中国改革之路还处于“现在进行时”,社会不断发展变革,上至政治建设,下至百姓生活,每年都会涌现新进展新成就。

  不能将中国发展与威胁画上等号

  在发展过程中,中国深刻体会到,在全球化时代,各国利益高度融合,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紧密。因此,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道路,既是基于本国国情的不断自强奋进之路,更是一条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与国际社会和时代环境紧密结合的道路。

  基于这个理念,中国政府明确地将中国在世界上的角色定位为促进和平发展,并在各种场合做出阐述。中国政府日前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则再次向世界重申,中国绝不会重复历史上大国崛起的血腥道路,“中国将在坚持和平发展的同时,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积极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

  基于这个理念,中国政府坚持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发展与东盟各国友好合作关系。在处理与东盟国家关系的实践中,中国往往主动让利,例如在与东盟国家贸易常年保持逆差,在中国东盟自贸区谈判中破例实行“早期收获”。中国为各国积极提供各种救灾援助和技术咨询。中国坚定支持东盟各国选择自主发展道路,坚定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支持东盟一体化建设,并愿为东盟内部互联互通以及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提供帮助。

  基于这个理念,中国从不标榜外界强加的“中国模式”,更不赞成所谓“中美共治”这样的国际政治思维。中国反对搞“冷战”式的意识形态对抗,反对“国强必霸”的国际政治生态。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华引用中国成语“同舟共济”,是今日中美关系最好注脚。

  但是,偏偏有一些人和国家不屑、不愿或不能走出误读中国的偏狭思维。比如“韬光养晦”一词被添油加醋地翻译成“咬紧牙关,等待时机”,为“中国威胁论”推波助澜。比如中国正常发展与东盟关系被看成争夺主导权,从而强调亚太地区必须引入大国平衡中国。比如中国与他国正常交往与合作被诽谤为挤占和掠夺他国资源,从而为中国发展与威胁划上等号等等,不一而足。

  关于南中国海的争议

  当然,我们在看到中国东盟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应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争议,例如大家十分关心的南海岛礁及部分海域的主权争议,通常被称作南海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围绕南海问题的争议升温。尽管其中不乏炒作因素,但将不可避免地干扰和影响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关系。那么,应如何看待和处理南海问题呢?

  首先,谈南海问题离不开历史。尊重历史是正确看待和解决任何主权争议的重要前提,在南海问题上不能只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称公约),更不能人为割裂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联系。有翔实的史料证明,中国唐代就已将南海诸岛纳版入版图,明代将其纳入行政管理。1946年,中国政府接管被日军侵占的西沙、南沙群岛并驻军。1952年,日本正式宣布将西沙和南沙群岛交还中方。中方1947年公布了南海十一段线。1958年,中国政府重新提出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水域主权声明,将十一段线改为九段线。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各国对此均无异议,各种国际文件及地图(包括1960年、1972年版的越南地图)均有九段线标识。从这些事实看,中国对南海有关岛礁及海域的主权是明确和一贯的,为历代中国政府所坚持和管辖。

  第二、应客观公正对待公约。必须明确,九段线在前,公约在后。1994年生效的公约只能对以后的事加以规范,不能对之前既成的历史事实进行追溯。因公约而否认九段线,不仅有失公平,也有违公约的国际法规则。此外,公约只规定了一般性原则,明确提出争议方通过和平协商解决海洋争端,如不能立即解决,可讨论过渡性安排。这说明公约并不能涵盖所有海洋争端。和平协商要考虑历史,这与公约精神也是相一致的。

  再者,南海争议是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存在的双边争议。只有双边谈判才能解决问题,才有利于海上安全及自由通航,多边化、国际化只会使问题更复杂,不利于海上安全和自由通航,也不利于维护中国东盟合作的大好局面。各非声索国则理应尊重和支持当事方通过双边谈判解决争议的努力,并做到客观公正。事实是,南海地区作为繁忙的国际航运通道,其航行自由和安全从来不存在问题,域内外国家均是南海航行自由和安全的受惠国。一些国家高调提出所谓确保南海航行自由,是因为航行自由是唯一能说得出口,在国际法中找得出的理由,真实目的是借航行自由之名,行插手地区事务之实。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一直表现出极大诚意。中国创造性地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始终未得到有关国家积极回应。中国2002年与东盟国家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还在不久前与东盟国家通过了落实DOC后续行动指针,给南海问题和平解决创造了积极氛围。在签署DOC之前及签署后,中国从未采取单方面行动试图改变南海现状,反而是个别国家近期频频采取行动使问题复杂化、扩大化。目前,南沙争议海域众多油井中没有一口是中国打的,但只要中国采取维权行动就会遭到指责。遗憾的是,这种显然不公平的局面似乎正在为一些国家所接受和“提倡”。

  结语——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

  南海问题究竟是不是一个问题?它本不是也不该成为问题,但因中国近30年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它便成了问题,加之有人恶意炒作,甚至成了热点问题。南海问题的实质是,国际上总有些人不习惯不接受中国的发展壮大,便将其做成问题,并大做文章;其中焦点并非在于南海主权之争,而在于对中国发展是否持有正确客观心态。

  当前,中华民族目前正经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不会放弃发展的机遇,不会因为所谓的“威胁论”而停止或放慢国家建设的步伐。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推进综合国力的发展及各项事业的进步,将坚定不移地与包括东盟在内的世界各国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中国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将视东盟为与己利益攸关的邻居和伙伴。双方应将和平共处视为符合各自核心利益的长期战略,只有和平共处才是符合各自核心利益的长期战略,这一点不应被任何人和事绑架和阻挡。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